首置政策成澳洲高樓價元兇 政府洗逾千億反令置業比例下跌

澳洲有研究發現,澳洲政府過去十年為投入超過200億澳元(約1,066億港元)支持首次置業計劃,但政策過份傾向增加買家購買力,結果推升樓價,令擁有物業的比例不升反跌,最受惠者反而是已持有物業的人士,令財富不均問題惡化。

網上圖片

澳洲住屋及城市研究所,將澳洲的首置政策,比較6個歐洲國家及新加坡的同類政策,發現由省及領地政府各自執行的首置計劃,未能阻止整體房屋擁有權下跌問題,反而令本身已有物業的人士受惠。

至2021年為止,政府在10年間花費205億澳元,協助首置人士上車,其中包括印花稅優惠及建屋補助計劃(HomeBuilder)。報告發現,對比愛爾蘭、英國、德國及荷蘭,澳洲協助首置客的金額要高得多,而這筆錢原本可以興建大約6萬間公共房屋,如果用於共享業權計劃,則可協助12萬家庭置業。

德國、芬蘭、荷蘭和新加坡的政府,都會積極供應及開發新土地,但過去30年,澳洲政府處理住屋問題的政策,幾乎只向新業主提供援助,令到首置客能夠開出比一般市場更高的叫價,成為推高樓價的幫兇。「在新加坡、加拿大、愛爾蘭和英國,提高房屋擁有權的措施,是配合國家住屋政策而製定,相反澳洲缺乏類似的全盤計劃」。

澳洲政府以往也曾經推出較為全面的房屋政策,以支持置業需求和供應,但這些計劃隨著政府換屆,已被逐步取消,變為只有利於買家及已持有物業者的政策。報告認為,物業擁有權已經成為不平等現像,業主及非業主之間正存巨大財富差距。

報告亦發現,過去十年間,涉及澳洲首次置業人士的交易,只佔整體市場總額的五分一。隨著樓價上升,特別是悉尼、墨爾本和珀斯等地區,迫使更多首置人士放棄獨立屋而轉買公寓;大城市的上車客往往需要父母協助才能買樓,但即使「靠父幹」,在25至34 歲的年齡層,擁有自己物業的比例,亦從1988-89年度的60% ,降到2015/16年度的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