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Chung
鍾維傑
Stephen Chung

三個有用地產指標分辨入市時機

往外國投資房地產時,尤其從香港角度看,四周圍都相對平宜,真的不知道資金應放在哪裡。技術而言,是有些方法可助投資者選擇市場的,今期介紹以下三個方法:

網上圖片

1) 收入相對樓價

許多時用於住宅市段,通常以多少年的平均收入才能買到一個平均價格之住宅單位計算,適宜粗略參考。

再細節一些,不同類型及層次的住宅應以該層次之平均價格除以該層次的買家之平均收入才準確點,當然這樣做會花多些功夫,且亦可有點主觀成份。

近年有說這指標失效,例如以往見十五倍收入時市場便極有可能下調,但現今二十倍仍在上升,或許反映QE 之威力。

不過,筆者覺得不是指標沒有效用,只是QE令市場可抵受更高的收入相對價格比率而已,至於會承受至哪個比例要事後才知道。

此外,每個市場的比例也因為經濟,金融,人口結構,稅務等之分別而有所不同。價格及收入的資料一般可從政府和私人機構的網站搜尋,所需的是時間及心機。

2) 地產呎價低於建造呎價

例如每平方售價一千元,建造呎價則要二千元,即連起樓之費用都未足夠,更遑論買土地的價錢了。通常見於淡巿,不是說一見到上述現象時要即刻入市,但甚值得研究,除非那個市場沒有翻身機會。建造價格可從政府及工料測量師公司的網站獲得。

3) 不同市場之間的價格比例和走勢

這方法需要多些功夫,搜集閣下注視的巿場之平均價格走勢,繼而計算它們之間的價格比例走勢,從而看出哪個巿場相對平宜或有價格落後情況,或許表示有投資機會。

當然,不排除所有注視的市場皆在價格高峯階段,沒甚投資誘因,即相對平宜之市場實際不平宜。

但我只是看中一個市場之物業,並非分散投資,上述方法仍適用嗎?依然可用,以查看閣下看中之市場是否真的不錯。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