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 Hui
許畯森
Joe Hui

【海外置業必讀】我在海外投資的事前功夫(一)

很多人在有意在海外置業,但沒有真正了解當地法律,中介喜歡隱惡揚善,香港買家經常捱打局面,唯有靠自己了解以下細節,才能避免做「羊牯」。

地權:「永久業權地」及「租賃地」

有海外置業經驗的人士都會知道,買樓前要清楚項目所在是「永久業權地」或「租賃地」。事實上永久業權地才最保值,同時,有些國家所有土地都是租賃地,有些則兩者都有,買家在置業前要了解條款,不少英聯邦國家或前英治地區,都有永久地權地段或較長的地權。以香港為例,不少地段地權長達999年。

有些國家的業權及地權關係較複雜,如越南、柬埔寨等國家等,業主的業權僅限於地面上的建築物,卻不包括土地,一旦上蓋無咗就乜都無,有些國家立國時政局未穩,無法承諾永久業權。所以東南亞之中,我只有投資馬來西亞,因為以前是英治地區,地權簡單兼有永久地權。

稅制:購盤伙數或影響稅率

本港享有簡單稅制及相對較低的稅率,然而在海外買樓了解清楚稅率,因為隨時有機會賺價輸稅,以美國為例,付出的樓價並沒繳付未來的地稅,而任何美國房屋的業主要得到土地使用權,都必須於每年繳交0.7-1.5%的地稅。

如日本,其稅制亦對投資者很不利,因日本政府會向業主收取利得稅,並採取累進方式,最高達45%,幾乎佔租金收入一半,所以買日本樓一般不會博升值,所以千萬不要輕易被中介游說而多買幾伙,因為買一個單位,利得稅會很低,多幾間稅就會好高。

匯率:以按揭對沖匯率風險

海外交易時無疑要考慮外幣匯率因素;假設物業全以現金交易,買家就一定要留意匯率,不少中介只強調當地樓價升了多少,但未必會提及匯率變動。如果樓價升10%但匯率跌20%,都是無錢賺;如日圓長期以來匯水走下坡,令不少投資者對日本物業卻步;反觀英、美貨幣相對強勢,較少擔心。近期人民幣貶值令資金出走,同時美元趨強勢令紐約樓價節節攀升。 

但如果計及按揭,考慮因素就截然不同,假設在澳洲置業,向銀行借六成按揭,澳元貶值意味着負債都會下跌。雖然樓價整體下跌,但業主還款亦同時下跌,可以用更少資金置業,故買家宜採取按揭為物業對沖幣匯風險。

市場需求:購買力帶動升值 

投資物業固然要考慮當地經濟前景,地方人口是重要指標之一,人口增長可支持住屋需求,甚至左右國家經濟走向,比如日本老齡化是其長遠的問題,美國人口則穩步增長,如深圳人口由當初100萬人至今以幾倍急增,樓價亦隨之飆升,現在幾乎同香港看齊。

不少海外發展商或中介公司都會大篇幅介紹當地經濟數據之佳,但不少推銷員往往傾向報喜不報憂,所以不建議參與發展商的睇樓團,相反應該要自己去感受一次,因為機票來說比樓價只是小巫見大巫的價錢,例如大家透過網上在當地租住民宿約一個星期,或多住幾處民宿,既可親身感受,更可認識當地業主,分享在地的投資心得。

發展商:買名牌 

買名牌應該是最簡單的入門守則,即是選擇當地最知名發展商的項目,因為名氣較小的發展商,樓盤難覓二手市場,當地人亦未必願意承接。 

再者,沒有規模或知名度較小的發展商,需透過中介推廣,在過程中「食水」可能較深,例如他們從發展商手上購了100元的樓花,然後在推介會上以120元推介給你,當你打算向發展商以 120元購入樓花,基於認購協議條款,發展商會取消和地產顧問的買賣協議,並補回差額給他們,這樣一來一回,他們就賺了20元,所以海外置業推介是那麼好做。夠了,說太多,打人爛飯碗,收筆!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