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r Yeung
楊書健
Victor Yeung

每周掃70個單位!港千萬富翁海外樓購買力不容睇小

花旗銀行早前出版一份調查報告,指香港千萬富翁人數有51.1萬人。這些富翁平均持有1.9個香港物業、0.6個內地物業及0.7個海外物業,而且物業佔他們總資產的七成,證明香港的財富來源往往離不開地產。筆者在大學教授金融時候,都會提及機構投資者一般將資金分為債券、股票及地產三個類別。而當中又將最大的投資比重放在債券:較為保守的機構的債券組合,或會超過總資金的一半。

圖︰THINKSTOCK

包括住宅及商業的地產組合,往往只佔機構投資者資產的兩成左右。因此,相對境外的機構投資者以及其他國家地區的資深投資者,香港人算是對地產情有獨鍾。因此,香港的千萬富翁往往都是地產專家。

這些地產專家亦看好海外樓市,因為他們當中有兩成會考慮在未來12個月購買海外地產,但只有10%對本港樓市以及11%對內地樓市有興趣。當然,所謂海外樓市包括了中港以外的所有其他選擇,潛在目標較多,自然可以吸引到不同的投資者。

以花旗銀行數據指的51.1萬位千萬富翁每人平均擁有0.7個海外物業計算,這批投資者一共擁有35.7萬個海外單位。如果整個社會花了十年收購了這批單位的話,則每個星期需出售接近70個單位。當然,因為部份投資者持貨會超過十年,又因為非每名千萬富翁亦會購海外物業,所以每星期70個,充其量只是一個「信封背面」算出來的約數。

不過,這個交投量不能小看,亦解釋了為什麼近年每個星期都會有海外樓盤展銷會。世界各地的發展商,亦會考慮在香港設立展銷廳甚至銷售團隊。筆者曾經聽聞,有海外樓盤在香港率先開盤。當地華僑在看到本港的電子報紙之後,到樓盤現場投訴,為甚麼該樓盤不優先服務當地人。

長期而言,香港人普遍在海外置業並非壞事。最少這對沖了中港樓市的上落週期。 當年威尼斯是歐洲第一商埠的時候,當地家族亦不時在整個地中海區域置產,後來數量夠多,能向威尼斯提供資金、原材料、甚至各地的經濟資訊,成為了威尼斯競爭優勢之一。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