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r Yeung
楊書健
Victor Yeung

一個城市樓價有幾強防守力 要睇實一項因素

雖然筆者有擔任大學的客席副教授,不過通常較少直接在專欄引述經濟理論。最近在課堂討論了曾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局理事的哈佛大學教授斯坦(Jeremy Stein)組員所做的經濟理論,卻值得回味。

圖:GETTY IMAGES

久居香港的投資者,在研究海外市場的時候,也許會忘記了香港市場也有不少獨特之處,不能直接套用到外國。例如香港自戰後一直是地少人多,居住環境狹窄。當然,不同時代造成供應不足的原因亦有所不同。但是香港投資者在投資一般住宅及商業地產的時候,往往不需要太著重租客來源。尤其是較為熱門的盤源,想得太多反而出價太慢太保守,買不到心頭好。

香港市場另一個特點則是資金充裕。雖然不少市民買樓會有困難,但是我們亦知道市場上有其他投資者實力雄厚。因此,樓價回調會否變成長期趨勢,在乎於擁有資金的投資者是否願意進場。

在其他市場,能隨時進場的投資者也許不多。 例如早前提及的拉斯維加斯,城市規模剛經歷了擴展期,吸引了不少的專業人士。這些新增居民,就算已經買樓亦是相對近期之事,按揭相對樓價的負債比仍然高企。

斯坦教授賴以成名的理論,就指出在這個情況之下,樓價一旦開始下跌,身負按揭成數較高的住戶,因為沒有其他資金,所以難以換樓。假如這類住戶數目夠多,就會令交投量大跌,繼而令樓價大跌。

其實回想香港在亞洲金融風暴的樓市跌幅,背後亦可能有同樣因素。當年進取的投資者,可能身負幾份按揭,一旦樓價回調,融資就會變得困難,出現價量齊跌的情況。

歷史悠久的成熟大城市,不同年齡層的業主因為買樓時間不同,所以身負的按揭量亦有不同。就算樓價微跌,亦有一定的投資者有實力接貨。因此,集中投資於各國的大城市,除了擁有集群效應,經濟發展較快等耳熟能詳的理由之外,上述的融資問題亦較少,抗跌力其實較強。所以大城市「貴買貴賣」亦有一定道理。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