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Sum
沈永年
Stephen Sum

灣區博士的國內物業投資路(一)

1998年,筆者在深圳羅湖的翠竹路,以前的啤酒廠附近,購入了人生第一套國內物業。我之所以選擇在這裡置業,一來是因為該屋苑當時是香港的上市公司,比較有信心保證,二來是當時深圳的樓價便宜,即使是一手樓,價錢也十分相宜。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十分熱愛運動,因此我選擇了一個位於6樓,可以望到籃球場和游泳池的單位,並將單位內其中一間房間,租給一個到內地做設計工作的香港朋友,藉租金幫補我供樓。

深圳羅湖翠竹路的屋苑 (網上圖片)

筆者初次在內地置業時, 一心只打算購買單位自住,並沒有想過要作投資打算;正因為用作自住,也讓我首次切切實實體驗到內地的生活。那時候,這裡的生活配套已經十分便利,從我家樓下一直往前走,沿路都是各式各樣的食肆,燒烤、大排檔⋯⋯應有盡有,附近也有超級市場和傢俬城,下班後到附近吃飯和補給日用品也很方便。由於當時中港兩地仍未實施24小時通關,筆者平日都會留在國內,下班有空就到附近逛逛不同店舖,感受一下內地的生活,週末和假日才回港與家人團聚。

二十多年前,進口車在國內仍未普及,筆者做生意賺了些錢,就在廣州買了一輪進口車獎勵自己,作日常代步之用。可是,每次筆者駕車出外,只要晚上9時還未回到家,屋苑的停車場就必定已經爆滿,只可以將車子泊在屋苑門口的路邊,令筆者至今仍然印象深刻。這次經歷,除了讓筆者開始萌生投資車位的念頭,也讓筆者學會以後置業前,必須留意樓盤的車位供應,避免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不便,或因樓盤車位數量不足而影響物業的升值潛力。大約2-3年後,我接了一單生意,需要到羅湖的另一邊工作,加上這些早期興建的樓盤,並沒有足夠的車位供住戶使用,於是我便把單位賣出了。

由於筆者購買物業時只是打算作自住用途,故並沒有作任何投資考慮,我心想只要將物業出售時,售價可以跟買入時「打個和」,就已經心滿意足了。怎料只是相隔短短兩三年,物業已經升值了不少,筆者單用出售物業得來的金錢,就在羅湖另一地區的一個樓盤買了兩個單位,令我感到相當詫異。雖然當時買入跟賣出物業的差價還不到10萬元,但在20多年前,這個差價金額已經相當可觀,加上當時港人在深圳置業做按揭,按揭成數可高達9成,只需提供身分證和回鄉證就可以輕易申請,令筆者很順利就購入了兩個單位。

這次經歷過後,筆者深深感受到,原來在國內置業是會賺錢的!自此以後,我每次到不同的內地城市工作,都會留意附近有沒有一些值得購買的物業,用作自住、投資或收租之用,也開始了用投資、收租的心態去挑選物業,評估不同地區、不同物業的升值潛力。樓盤和單位選擇方面,筆者開始鎖定一些交通便利的樓盤,和戶型較小的兩房單位,以便將來將其出租或出售。的確,用投資的角度選擇樓盤後,筆者剛購入那兩個單位,馬上就成功出租了,令筆者日後更有信心循著這個方向投資物業。下一次,筆者將會繼續與大家分享,我在國內置業、投資和生活的心路歷程。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