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各區犯罪率 居民經濟及家庭背景成關鍵

(來源:thinkstock)

  新加坡有研究顯示,不同區份居民的經濟能力及家庭背景,若差異越大,犯罪率往往偏高;差異較小,犯罪率亦相對較低。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社會研究室(IPS Social Lab)採用新加坡警察部隊「鄰裏警署記錄的五個可避免罪案」、統計局2015年住戶調查及2015年人口普查等公開數據,研究28個規劃區(planning area)的種族、收入、婚姻狀況、住屋類型及家庭結構等社會、經濟元素,跟犯罪率的關係。

  報告發現,馬林百列(Marine Parade)犯罪率0.096%,即每1萬人9.6人犯案,於新加坡28個規劃區中排第五;義順(Yishun)犯罪率則是0.044%,排第十三。事實上,馬林百列一直被當地人視為高尚住宅區,認為區內罪案較少;義順較多低收入人士居住,容易讓人以為罪案較多,惟研究報告顯示相反情況,馬林百列未必較義順「安全」。

  主管梁振雄博士表示,「不少人對社會政策傾向一概而論,以為罪案形成只因少數種族太多、房子太狹小,或不同年齡層衝突等單一原因。其實,將所有元素混合一起,才能拼湊更全面圖像。」梁解檡,住屋類型是反映社會成員經濟背景的元素,以馬林百列居民的住屋類型非常多元,既有1、2房租賃組屋、3至5房組屋,亦有不少多層式住宅及有地住宅。義順相同的住屋類型則比較多,大多數居民住組屋。「多數人住組屋,意味會守望相助,培養更高的社會互信,減少反社會行為如犯罪。而收入低人士居住在『有錢人區』,有可能心理作祟,加上區內餐飲等生活費較高,雙重壓力下容易出現反社會行為。」

綜合報道

資料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