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去年逾三分一物業交易告吹 買家平均損失逾2000鎊

英國有統計發現,自2019年起住宅供應不足,物業成交時間比過去延長23%,直接影響當地換樓鏈,過去一年有超過三分一的交易最終告吹,買家一般會蒙受約2,000鎊(約1.9萬港元)損失。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根據英國網上地產平台Smoove的數據,過去一年34%的物業交易最終未能完成,原因可能與買家的激烈競爭有關。研究還發現,準買家的物業搜尋量按年增加36%,而首次置業人士的比例攀升至54%。

由於樓價和通脹飆升,令遷居的成本急增,處理物業交易的律師應接不暇,過去12個平均律師費上升11%,即大約140鎊,由1,273鎊增至1,413鎊。而買家房屋測量的開支也上升,平均達到525鎊,比去年的465鎊,增加12.9%。萬一交易失敗,準買家很可能會損失以上約2,000鎊的費用。

Smoove行政總裁Jesper With-Fogstrup表示,交易制度的失敗,令到搬屋變成居民的噩夢,但很少有人對制度提出質疑。三分一的物業成交失敗告終,代表數以萬計的置業或換屋夢想破滅,也代表買家蒙受大量金錢損失,因此英國須要改革房屋交易法律,以防止大量交易流產。

自2019年以來,物業交易所需的時間增加了23%,達到153天,即超過五個月。Jesper With-Fogstrup建議,物業交易的確定性是非常重要,交易時間拖得越長,失敗的機會越大,因此政府應該立法,一旦買家提出的報價被業主接納,就要為買賣雙方提供更多保障。「地產業界可以做得更多,來降低買賣雙方的壓力和交易失敗的比例。整個交易過程可以大量網上化,加快文書工作,縮短交易的不確定性」。

按揭公司Private Finance技術總監Chris Sykes表示,公司近年遇到的物業交易失敗比例也有上升趨勢。交易告吹通常出於兩大原因,一是買家擔憂英國經濟前景,取消搬屋計劃;第二是住宅放盤量不足,在換樓鏈中任何一方無法找到適合的房屋,都會拉倒整條交易鏈。

由於買賣雙方都可以在完成買賣前最後一刻退出,而毋須作出賠償,因此萬一交易失敗,買賣雙方都有機會損失已支付的房屋測量、按揭申請等費用。而疫情後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不少買家會以「騎牛搵馬」心態,先行提出報價,如果遇到更符合要求的放盤,就回取消原有交易;而業主亦可能因為收到更吸引的報價,而賣給其他買家。

因此英國業主聯盟行政總裁Paula Higgins建議,買家可以透過購買保險來補回這些損失。

相關文章: